對訓輔工作的反思

袁質子

           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學校不單是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,而且也是培養人格的基地。在本校任教期間,我發現學生的行為與學校的訓輔工作有密切的關係,因此我認為訓育與輔導工作是每一間學校的重要支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要做一個好的訓導老師確實不容易。譬如,要令到犯事的學生覺得你對他的處罰是公平公正,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。如果訓導老師只能令學生對他產生畏懼感,而忘記了自己和學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,不理學生的內心感受,只是為了維持秩序,這位老師絕對不是一個好的訓導老師。一個好的訓導老師絕對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。現今的社會,訓導老師不能只是「訓導」學生,訓導老師必須兼具輔導的技巧,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人性化及溫暖的環境,使他們積極和愉快地學習和成長。此外,在學校推行訓輔工作並不是像想像中容易,當中也遇到不少來自教師及家長的阻力,因此一個好的訓導老師應該不斷學習,不斷充實自己的訓輔技巧及領導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,一直是教師關注的焦點,尤其是近年的校內違規行為不斷增加,而小學生的違規行為亦同時有上升的趨勢。如果我們再不正視這個問題,努力找出解決的方法,恐怕學校的違規行為會越來越多,問題越來越嚴重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廿一世紀的年青人的特徵之一,是身分危機:不斷尋找自己,肯定自己(蔡元雲,1998)。香港的學生,欠缺了民族意識和身分,他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,追求自主,喜歡與眾不同,形成「自我中心」。雖然現代的社會鼓吹理性和科技,但年青人仍欠缺人性的深層需要。他們的心靈脆弱、缺乏感恩的心、習於享受及被照顧,稍不如意,即感到空虛、焦慮及無法承受壓力。此外,廿一世紀資訊科技飛躍,改寫了溝通的媒介、思維方法、文化面貌、生活方式,甚至交友方式。青年人可以在互聯網上和其他人對話及交流,建立網上的「模擬群體」。由於他們缺乏溝通技巧,導致未能於日常生活中結交朋友,故需要利用ICQ來達到交友目的。社會不斷轉變,新的事物不斷需要年青人的參與及注意,導致部分青少年會以逃避來表示對社會的不滿,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留意青少年的困擾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經濟逆轉,原本在順境中長大的香港新一代,感到前途茫茫。他們不知如何計劃未來,生活態度消極、悲觀,甚至因衝動而有暴戾之氣。在過去十多年來,社會的不良風氣不斷地挑戰青少年的價值觀,炒樓炒股的短視圖利心態、互聯網上的色情泛濫,加上家庭解體等薰染,使他們對金錢、工作、家庭觀念及男女關係等價值觀,都起了變化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要解決學生違規行為,學校需成立由訓導組、輔導組、德育組、課外活動組等組成的學生成長委員會。我們不能期望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的現象能在短期內改變,但身為教師應在能力範圍內,各盡本分。